loading..
五年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年成就 > 正文

艺术学院:守正创新共奋进,大美育人铸辉煌

发布时间:2025-05-16 点击次数: 来源: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落实“奋进行动”为指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将艺术专业特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中,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深化国际交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践行美育使命,为推进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一、科研组织力强,推进“双一流”建设目标明确。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师资队伍规模较小,但对标国内一流高校艺术学学科,我院师均重大项目、重大标志性成果位居前列。

(一)科研项目。5年间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7项,在国内高校同学科中名列前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1项,其中已结项2项,何成洲《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结项等级为优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单项指标的立项21项,年均科研项目90项,人均2.2项。2024年项目经费1958.1万元。

27280

(二)获奖情况。获得教育部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青年成果奖1次;江苏省社科奖10项。年均获得奖项17项,举办美术作品个展2-3次,作品入选35件,被国家级机构收藏7件。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每次入选5-6件。

(三)发表论文。从国际期刊(A&HCI与SSCI论文)、一流期刊(主要指《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论文数与师均发表量来看,与对标院校相比,我院位居榜首(国际期刊23篇、一流期刊15篇、师均17.14篇),出版著作79部,发表报告、设计方案百余项。年均发表论文87篇,其中SSCI、A&H年均发表5篇,CSSCI卓越年均发表2.4篇,CSSCI年均发表34.8篇。

二、围绕人才引育,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坚持高端引领。

学院注重跨学科团队整合,已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互补、中外结合的师资队伍。艺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准聘副教授1名,准聘助理教授4名,专职科研岗10人。

(二)人才引进有成效。

发挥柔性人才作用,聘用有社会影响的国际访问学者、兼职教授、行业导师、就业创业导师近20名;原院长何成洲教授荣获2023年度南京大学伯乐奖(引才专项个人奖)。

(三)学术兼职及荣誉。

艺术学院有一批教师在艺术学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兼职及荣誉。何成洲教授应邀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HCI检索期刊《New Theatre Quarterly》特约主编、编委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HCI检索期刊《Orbis Litterarum》编委,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执行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分会会长;陆庆龙教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尚荣教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周宪教授曾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何成洲教授受聘担任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黄厚明教授受聘担任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祁林教授受聘担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赵奎英教授受聘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艺术哲学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赵奎英教授、周计武教授分别受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艺术学理论》、《美学》编委会委员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专家委员会委员,这大幅提升了我院在艺术学理论及美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开放办学能力,在教学科研国际化方面不断提质增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国际化办学是艺术学院的亮点。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得到谭铁牛书记、谈哲敏校长等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何成洲教授被聘为南京大学全球交流大使。

(一)高端学术讲座

1.“海外院士大讲堂”。邀请人文艺术领域的全球知名院士举办49场学术讲座。该系列讲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成为我院、乃至我校国际化办学与学术交流的标志性品牌项目。

2.其他海外学者和艺术家讲座、论坛。主持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项目,与欧洲科学院、剑桥大学、布朗大学开展对话,举办国际论坛9次;举办“华英文化大师讲座计划”系列讲座,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方德万教授(Hans Van de Ven)来校;邀请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开办讲座。

3.对外学术讲座。何成洲教授应邀参加由温纳-格伦基金会与欧洲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学术界出版——数字挑战”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出席“全球人文联盟”高层暑期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受瑞典林奈大学跨媒介与多媒态研究中心邀请,举办题为“拉图尔、新物质主义与跨媒介研究的未来”的线上讲座等。

(二)国际学术交流

1.重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22年,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线上),130余名国际国内学者参会;2024年由南京大学主办“第十五届国际易卜生大会:诵北欧经典,传中国声音”,40余位国外著名高校学者参加发言;2024年协助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成功举办2024年“首届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全球人文联盟暑期学校”;2024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由我院承办“中国昆曲江苏周”活动在巴黎成功举行;2025年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代表团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了以紫砂、昆曲和书法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周”活动。

(三)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国际学术资源。法国著名当代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及理论家Maurice Benayoun(莫奔)教授作为长江讲席教授2024年入职艺术学院,并在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2024年,由我院美国艺术史研究中心牵头建设的“布雷泰尔纪念阅读室”在我院正式建成,该阅览室共收藏著名艺术史家William H. Gerdts教授的私人藏书12000余册。

四、聚焦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打造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品牌。

学院按照大平台、宽口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的艺术资源,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坚持“守正创新、大美育人”的宗旨,致力于培养“懂艺术的思想者和有思想的艺术家”,形成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型的艺术人才培养特色。

(一)、强化课程建设,教学成果显著。拥有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位教师参编“马工程教材”,14门课程入选校级优质课程。教师获省级教学奖4人次,国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近百人次。(二)、积极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在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融合上,创新开展“铸魂项目”,打造“艺术+党建+乡村振兴”示范模式,组织师生深入贵州右二村、云南双柏等地,以艺术赋能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实施“行走的课堂”专项计划,结合国家战略、学生成长需要、学生专业提升等确定实践主题,构建“思政铸魂、专业固本、社会强基、创新赋能”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推进思政实践教育、就业实习等基地建设,与7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

(二)聚焦科研育人,全力打造 “最具创新能力” 的研究生教育 “南大品牌”。确立以创新、产出、规范和素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坚持举办南大、北大、清华三校艺术学博士论坛,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三校研究生艺术学论坛,持续推动研究生创新培养。根据专业需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展览及专业赛事,以赛促学,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度,研究生发表A&HCI、C刊论文57篇,参展国家级、省级展览近200次,在国际国内赛事中屡获佳绩,7项省级科研创新项目顺利结题。持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博士生毕业论文连续四年入选“江苏省优博”。

(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开展“海岛放映”影片赏析、“‘艺’眼看世界”艺术展览导览活动、“新时代·新华年”云上美育文化节等,助力四校区文化建设。

五、深化“熔炉工程”建设,丰富和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和内容,高质量完成艺术类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

(一)美育教学

艺术学院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美育第一课+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课程实践”美育课程育人模式,开设文学人文、视觉人文、音乐人文、戏剧人文、媒体人文、工艺人文等6门美育核心课程,每个学期各设12个班级,覆盖全校所有一年级本科生。本科美育工程以“课程、实践”两大模块为育人抓手,以六门核心课程为培养阵地,贯通“课程、校内、校外”三层美育平台,探索形成了“二六三”美育体系,由我院牵头拟定的《南京大学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由学校颁布。目前,美育核心课程现已实现2021级至2023级学生修读全覆盖,3门课程入选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也通过《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等多个省级、市级和校级媒体报道(包括小红书、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配套教材《大学美育导引》也已完成。

实践模块建设方面,学生参与的美育实践项目成果“中国古典艺术的AI计算、生成与美育”作品受邀亮相第七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自课程开设以来,慕课选修总人数已超过2万人次。2门美育核心课的在线慕课被纳入“学习强国”平台教学资源;1门美育核心课的在线慕课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本科一流课程(线上);1门在线慕课被南京大学慕课西部行合作高校云南农业大学引进作为该校的通识学分课,通过建同步SPOC进行在线教学。

(二)公共艺术教学

艺术学院年均开设通识教育课22门(含美育核心课程)、文化素质选修课36门、创新创业课8门、新生研讨课1门、文化创意实验课5门,DIY研读课1门,共计83+58学分,1548+1080学时;在苏州校区开设人文科学类本科课程2门;开展“艺术与文化创意辅修项目”,提供41学分、800课时的课程。实验室“艺术管理及策展人才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项目进展顺利,获得“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学生在屡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成绩突出。

六、落实铸魂行动,培育校园文化精品,提升咨政服务能力,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服务社会

(一)校园展演活动。5年间开办面向全校的人文艺术及美育讲座243场,年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论坛、工作坊、讲座、展览及演艺活动70场(次)。其中举办13场“高雅艺术进校园”、“大美讲堂”:“校庆专场演出”系列讲演会、论坛活动;指导近10个学生社团,组织大型演出12场,开展创作练习等活动500余项。利用东大楼美术馆引进艺术精品展:“紫玉润光——吕门师徒紫砂精品展”、“锦绣南大——姚惠芬大师苏绣精品展”、“铸魂——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主题性雕塑创作人才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等;同时,开展毕业作品展、写生作品展、课程教学汇报展等近20场。

(二)“艺”堂好课及品牌活动。以“展览+体验”的形式,为学院优质课程搭建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落实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本科课程《工艺人文》课程成果展暨“‘艺’堂好课”艺术市集,以及“匠心传承,工艺新韵”艺术市集;开展“以美润心”艺术实践工作坊,覆盖500余人次;打造“海岛放映”品牌活动,在鼓楼、浦口两校区放映150场次;打造“技艺训练营”特色教学课程;“非遗工艺”系列活动聚焦非遗传承,以线上科普+线下体验的形式,带领师生走进非遗。

七、提升咨政服务能力,落实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服务社会

(一)提升咨政服务能力。一是贯彻落实南京大学“7291”行动方案。完成省委宣传部“长江文化的美学精神及其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在“江苏打造中国昆曲高地”课题成果基础上,助力政府部门推进相关举措,推动“昆曲国际化”走在前列等。二是起草《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可行性与对策建议》,积极申报《艺韵共鸣:激发中华传统艺术“Z”力量》项目,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贡献力量。

(二)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服务社会。成立江苏艺术评论基地,与江苏省艺术评论协会联合举办“全球人文与我们时代的艺术评论”学术研讨会;先后与20余家单位开展交流,与7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举办江苏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江苏省工艺美术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承办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的“2024年江苏省高校戏剧教师高级研修班”。

(三)帮扶对口单位,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师生在右二村开展公益讲座、艺术项目改造研讨等活动;赴云南双柏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开展“生态双柏 绣美彝乡”2024年双柏彝绣艺术创意大赛,召开高校参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讨会,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机制建设;与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与伊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合作,落实教师短访项目。

(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紫砂文化传承基地“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走进了浦口区汤泉街道新金社区赵湖组;在无锡市书画院美学空间开展《‘塑以载道’——全国雕塑艺术展》;承办《“琢境”——江苏工艺美术青年邀请展》;老师们走进南京市第一中学,为学生示范雕塑创作,推动艺术普及教育进校园等。

(五)为抗疫奉献力量。2020年艺术学院师生组织《绘塑抗疫精神——主题创作展与捐赠作品展》,吴为山教授为展览题字,黄正明教授、陆庆龙教授等老师用创作书法、油画作品参与战疫斗争,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我院研究生的雕塑作品、设计作品、中国画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也参加展出,展现了我院师生同心抗疫、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