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南京大学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在思政课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讨思政课建设工作

谭铁牛书记为南大学子讲授思政课

谈哲敏校长为南大学子讲授思政课
一、理论武装持续强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人理论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被教育部采纳,1人部分成果刊登于人民日报《法治参阅》,并获江苏省省内领导肯定性批示;1项课题获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立项(重点一类);1门课程获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主编中央马工程教材1部、参编4部;多位教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高水平理论宣传文章;打造“两个结合大讲堂”“问道大讲堂”“国际学者讲座”等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精品讲座50余讲。
《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马克思主义学院熊秋良教授的学术论文《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二、示范引领日益彰显
深入落实推进《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举行实体化运行十周年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三十三周年庆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论坛,产生广泛社会反响;参与建设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成功入选首批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的革命文物研究新格局。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论坛合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体化运行十周年庆合影
三、科学研究再创佳绩
扎实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取得标志性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20项,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成功入选2024年校文科科研年度十大进展,对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四、思政课建设创新有为
对标国课金课要求,持续通过多渠道推动思政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校长走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为学生讲授思政课;依托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设立教改专项基金,分阶段分班级落实课程小班化教学;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开展合作,推动挖掘党史、军史材料,推动形成并完善江苏省教育厅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方案;与红色李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共建,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地互动教学,形成以“苏南烽烟,李巷长歌”为题的视频课程;多层次、多阶段、多方向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成功举办南京大学首届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展示比赛。教学团队有4门课程入选国家或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人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特等奖,1人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课专项组一等奖,1人获教育部精彩教案奖,1人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先后10余人次荣获省级各类教学奖励。
五、立德树人捷报频传
聚焦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和学科持续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五育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打造全校首个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科考与训练项目“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兼具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学生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江苏省样板党支部”、新时代江苏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学生团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一等奖、省级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所有本科班均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多人获评“江苏省三好学生”等省级荣誉,2人获评“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特等奖”。

“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训练项目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
六、队伍建设取得突破
坚持引育并举,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增加吸收高水平“双一流”高校博士加入学院的同时,积极拓展高水平师资引进的路径方法,不断壮大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工作,依托“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及学科带头人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科研成果体系化培育及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召开全国青年学者研讨会,邀请全国青年教师骨干走进南大、爱上南大、留在南大。近五年来新增准聘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6人,研究系列人员16人,引进专任教师3人,新入职教师的毕业高校排名和学术水平明显提升。学院教师入选多项人才奖励计划,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另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1人。
第一届“中共组织建设史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七、生源质量持续攀升
研究生一流生源比例稳步提升,总体招生质量显著提高。积极做好招生宣传,报考人数继续保持高位;强化招生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招生全流程管理,高质高效完成研究生招生;学院首届马理论本科毕业生成功推免至本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高质量生源扎实推进“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培养任务进程;持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博士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近五年,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31项,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南京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6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届本科生入学纪念
八、学生就业稳居高位
始终将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建功立业“主旋律”。坚持“一把手”工程,整合优质师资和朋辈校友等育人资源,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共筑生涯规划指导合力。打造生涯教育课程,举办求职经验分享会,开设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求职训练营,为学生提供分阶段分层次、有温度有效度的生涯指导与服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位稳健,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多位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学院多次获评“南京大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九、教师研修扎实推进
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教师实践研修机制,帮助教师提升关注现实和阐释时代的能力,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组织教师赴山西临汾和武汉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等多地开展实践研修,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了解社会发展巨变和科技前沿;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体悟革命精神和红色血脉;开放办学、对标一流、交流研讨,激发改革创新活力。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的课程设计,现场教学、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切实达到学用相长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武汉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研修
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高地和队伍建设高地优势,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与江苏省人民政协共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并举办高端论坛。承接中宣部等四部委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史搜集整理工作,赴江苏各地采访志愿军老兵近200名,形成的档案资料已提交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助力地方党建品牌建设与创新,与无锡市新吴区等多地签约共建,形成基层党建经验经典案例,相关内容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日报》报道。积极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教师每年累计到地方授课600余课时,直接服务群众万余人;学生党员每年走进多家企事业单位及校内学院开展30余场理论宣讲,累计覆盖1800余人。
展望未来,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建优建强人才队伍,拓展社会服务广度深度,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