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不辍,砥砺奋进。五年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系列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扎实推动南京大学“奋进行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目标,踏出坚实奋进的步伐,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为“第一个南大”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筑牢发展之基,凝聚奋进力量
学院党委以“铸魂项目”为有力抓手,稳步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发挥。在教学一线,党员教师带头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打造精品课程;在科研攻关中,党员骨干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王德滋院士的事迹材料《把回报写在祖国大地上》发表在教育部战线联播,王德滋院士、沈树忠院士获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沈树忠院士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施斌教授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师生们学习的榜样。

谭铁牛书记参观大陆科学钻探岩心馆

第39个教师节,谈哲敏校长看望慰问王德滋院士
学院党员发展规范有序,注重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成功发展5名高知党员,其中一名为海外留学归国青年。学院深度挖掘地学特色资源,结合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将大陆科学钻探岩心馆匠心打造为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许志琴院士亲自主讲,开展沉浸式教学。加强对教师党支部的指导和培育,教师党支部建设成果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南京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地质工程教师党支部入选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建设单位。
学院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统筹管理学院宣传思想阵地。主旋律宣传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科研新闻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先后专题报道。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南京大学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走进多所中学,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2024年获南京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荣获“南京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高度重视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成立“薪火志愿服务先锋队”,关注离退休教师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师承”品牌项目连续八年获校关工委活动立项,学院关工委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工会荣获南京大学“先进分工会”一等奖、工会特色活动一等奖等。

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志愿服务先锋队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会获南京大学2021年度“先进分工会”一等奖
学科建设:勇攀科学高峰,铸就一流学科
学院始终秉持“走向现代化、走进社会、走出地球”的地球科学新发展理念,以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理论突破。学院目前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矿业工程”3个一级学科,“地质学”和“矿业工程”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历次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均位于全国最前列。学院先后开辟华南花岗岩与成矿研究,厘定了关键金属成矿的时空框架,为确定一系列成矿带、发现大量关键金属矿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长期保持钨锡稀土等的资源优势、奠定成矿理论研究引领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围绕“深地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深时地球生命与宜居性演化”“地表关键物质循环与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并布局“矿业新工科与碳中和”“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AI for Geoscience”“生态水文与全球变化”新兴研究方向,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质学科迎来百年华诞
思政育人:立德树人铸魂,培育时代新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构建“编织经纬、全面走进学生”思政育人体系,持续走进“三室一厅”,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开《研究生价值引领》思政必修课,《普通地质学》入选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陆岩石圈动力学》获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学生在学术科创、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突出,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银奖和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多次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江苏省优秀学生等荣誉,2024级博士生刘其鑫获南京市见义勇为奖。

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

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2024级博士生刘其鑫获南京市见义勇为奖
人才强院:汇聚精英力量,共筑学术高地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的发展策略,建设一支“少而精、少而特、专而优”的教师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2人,其中五年来新增35人。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持续推进,全职工作的外籍教职工有8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人才5人。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举办研究生导师培训会、新聘导师培训会,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获南京大学师德先进团队、师德先进青年教师奖、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荣誉。
本科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培育地学英才
学院积极开展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优化培养体系,强化科教融合,成立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行星科学科教融合中心,增设行星科学专业,连续两年有本科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改革传统地质学课程,新建地球系统科学课程、现代地球科学技术课程、国际化课程等,建成国家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积极推动教材规划建设,《普通地质学》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获批南京大学本科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成效显著,青年教师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五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地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顺利通过并获学校唯一优秀案例,地质学认知实习拓展云南实习新基地,新建希腊爱琴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土耳其东地中海地区等全球科考实习新线路。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第五届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开展云南地质认知实习

新建希腊爱琴海全球科考基地
研究生教育: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学院聚焦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提质目标,全力打造“最具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品牌。高度重视生源质量,构筑“人人招生”的立体化招生体系,优质生源比例进一步提升,多次获校研究生招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制定“三个一百”优质课程建设方案。瞄准国家战略资源重大需求,创建“喜马拉雅造山作用与成矿”“川西锂矿”特色产教融合实践课程。实施经典文献导读计划,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创建南大特色学术品牌,获南京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学院积极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多次组织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江苏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扩大示范辐射影响力,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获资助。2019级博士生田庆羿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研究生已经成为学院科研生力军,学术成果占学院半壁江山,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成效逐渐凸显。

川西地质与矿产产学研基地签约仪式

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现代地球科学”学术创新论坛
科研创新:聚焦国家需求,勇攀科技高峰
学院坚持以大项目和大成果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我院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大科学计划,由我国科学家倡议并推动的“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我院沈树忠院士、樊隽轩教授担任总体专家组成员,促进地球科学在大数据时代创新发展。“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于2019年启动实施,我院陈骏院士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拟解决低丰度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与驱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为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启新发展,新增教育部关键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地球生命演化与碳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大地感知与控灾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建南京大学国际同位素效应研究中心。聚焦关键领域,优化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机制,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等,100万以上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服务行业龙头企业横向项目1000万、500万以上各1项)。科研成果亮点纷呈,陆续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学探索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银奖,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

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彭永波教授获2024年科学探索奖
管理服务: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
学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以更好的管理实践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首个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院系,已初步完成制度体系构建,促进管理服务更加规范有序。新进教职员工培训的开展,让新入职的教师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创新,为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获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地球科学博物馆重新开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地学科普的窗口。学院成功承办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等,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大陆科学钻探岩心馆获批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学院党政专职管理服务岗获南京大学巾帼文明岗,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荣获南京大学先进集体。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重新开放

生物演化与环境科教融合中心获2024年南京大学先进集体
回顾过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思政育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历届党政班子的辛勤付出、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协作以及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
展望未来,学院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校党代会的召开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团结奋斗、再接再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奋进行动”,围绕“第一个南大”建设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征途上,继续发扬勤耕不辍的精神,砥砺奋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