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五年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年成就 > 正文

南京大学图书馆:深耕资源赋能学科发展,智创服务引领知识新程

发布时间:2025-06-12 点击次数: 来源:南京大学图书馆

2020年以来,南京大学图书馆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组织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进行动”实施方案为指引,探索“全过程、全学年、全覆盖、全时空”四全育人模式。依托“南雍读书坊”“古籍特藏发布平台”等项目,通过沉浸式展览、劳育课程(如“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劳育课)及《教授请吃饭》文化综艺等创新载体,将南大先贤精神融入育人实践,获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教育报、中青报等国家权威媒体报道,同时被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新华日报》等省级媒体重点推介。2024年更以IFLA国际营销奖全球第三名彰显标杆作用,通过国际化传播与校内外联动,成为展现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的学术文化高地,为“第一个南大”建设提供文化引领与学术支撑。

一、服务学校学科攀升战略,打造前沿驱动的资源建设新体

优化资源强支撑。立足科技强国建设需求,持续加强国际顶尖学术资源建设。全面升级施普林格自然集团Nature、爱思唯尔Cell、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数据库。以2024年4月数据为例, Nature系列期刊下载量同比增长16%,Cell系列期刊下载量同比增长20%,为南大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赋能提效能。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电子资源经费占比从2020年的54.7%提升至2024年的69.9%,电子资源使用人次从1689万增长至1872万,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保障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学科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术资源配置。2024年南大JCR、ESI核心期刊标准的期刊保障率分别达82.25%、80.54%,其中ESI前1‰的8个学科保障率76.59%,前1%的12个学科保障率83.93%,为南大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

二、紧扣立德树人核心使命,构建支撑教学科研的智慧服务新范式

科研提质。持续深化基础情报服务,构建全方位科研支撑体系。近5年完成科技查新1633项、查收查引5068 项。积极参与学校清洁水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为该项目提供专利评估报告,协助搭建完善清洁水高价值中心平台。该平台作为特色亮点助力环境学院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

校地融合。深度推进校地协同创新。与栖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打造校地协同创新标杆。完成159家企业需求调研,81家企业知识产权背调。被人民网、我苏网、栖霞区人民政府等媒体报道。2024年荣获长三角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最佳案例”。

以文育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打造特色育人体系。2022年创新推出"零学期"课程,累计服务8000余人次;精心培育"阅见金陵"文化品牌,开展南京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体验;通过"古籍活化+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三、传承百廿南大文脉精粹,焕发古籍特藏时代价值新活力

智传文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依托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系统性传承南大文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2020年通过建设“南雍撷珍——古籍特藏发布平台”,将沉睡的古籍资源转化为可共享、可交互的数字资产,让典籍中的智慧焕发时代光彩;2022年联合江苏省八家高校共建“江苏省高校珍贵古籍资源库”,汇聚95部、836册古籍及10万余张高清书影(其中南京大学贡献31部、308册古籍),2023年正式发布该资源库,以技术创新推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从传统保存到智慧传承的跨越。

古籍活化。积极响应 “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国家要求,于2024年获批古籍保护与活化技术江苏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以“保护为基、活化为翼”推动古籍传承创新,通过“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修复课程、专题展览、新媒体传播、劳动教育实践),将古籍资源转化为文化育人载体,相关成果获得南大官网、《中国青年报》《现代快报》、江苏教育台、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服务社会。落实学校国内合作工作要求,积极帮助双柏研究开展彝族文化古籍修复工作;为香港弘立书院、圣保罗中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中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2023年建立了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中学古籍室(海安中学古籍室);将2024年10月南京大学第20届读书节启动的《红楼梦版本展》,推广到江苏、山东、云南、宁夏、江西等省的东营一中、天一中学、金陵中学、双柏中学、进贤中学等13所中学,持续增强了南京大学古籍保护与活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助力学校文化品牌塑造,拓展文化育人阵地影响力新格局

精神铸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4年《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邹秉文、程开甲等7位“大先生”为核心,联动新生学院7书院,打造覆盖学生全学习周期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南雍先贤”主题展览、学术研讨及沉浸式互动活动,立体化呈现先生们的学术创新与育人风范,让学生在文献实物、影像资料与实践体验中感悟“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传授者”的双重精神高度。相关成果获CCTV-10、《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并获机关党委“精诚合作奖”(图书馆、新生学院),为“第一个南大”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熏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学年、跨校区、融媒体”三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原创IP“NJU四小只”(四校区馆藏特色拟人化设计)及开学季、读书节、世界读书日等全周期主题活动,打破校区壁垒,强化文化认同,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场景。牵头创办“江苏省凤凰读书节”获2023年度品牌传播金案,,并获评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以文化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书香校园与文化自信深度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精神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深入贯彻“奋进行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型升级理念,以“讲好南大故事”为实践路径,推动文化传播模式革新。2024年,“The Sounds of the Library”项目斩获国际图书馆联盟(IFLA)国际营销奖全球第三名,成为该年度唯一入围的中国高校图书馆;《教授请吃饭》两季节目,以“一餐饭,一堂课”的创新形式,将历史文化课堂延伸至餐桌场景,让师生在美食交流中碰撞思想,节目获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等国家级媒体专题报道,及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头版)等重要媒体广泛传播,被网友亲切称为“下饭综艺”。

展望未来,图书馆将积极落实学校新一届党代会工作精神,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 “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以知识服务创新驱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智慧化转型,主动融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未来学习平台,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