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五年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年成就 > 正文

哲学学院:唯真是求传薪火,奋楫笃行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6-12 点击次数: 来源: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创建于1920年,经过百余年发展,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渐成规模,诚朴求真、朴茂求实、守正创新的南哲学风一以贯之。五年来,学院坚持用党的建设定向领航、强基固本,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奋进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提升一流学科内涵质量,持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贡献南哲力量,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新的学术智慧与人才力量。

一、深学细悟笃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五年来,哲学学院党委坚持把稳思想之舵,抓好组织建设,高扬实干之帆。

坚持整体谋划,深化理论学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通过个人领学、专家导学、集体研学多样方式,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历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回信精神等重要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100余次;创新党建活动形式,理论学习与实践研学相结合,组织党支部成员赴苏州、溧水、绍兴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10余次。

加强组织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夯实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从严推进党团支部管理,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验收通过,“实施党员发展考核办法,注重支部活动引领”工作方法获评2021-2022年度党建工作创新奖,学生支部入选2024年南京大学示范党支部“领航计划”培育对象,累计获评校级最佳党日活动5项;积极推动联学联建,与各大高校、江苏人民出版社、中盐金坛公司、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市辖区等开展基层党支部共建活动,联合开展理论宣讲、哲学科普等活动500余次。

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服务效能。聚焦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建言资政工作,《关于有组织科研的调研报告》《“双一流”建设前提下哲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报告》被教育部采用,在《华智专报》《江苏发展研究报告》发表11篇资政建议,其中3篇获国务院领导和正省级领导批示;创新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新形式,参与策划制作《中国智慧中国行》《文耀中华》等全面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大型通俗理论节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参与制作《新青年·学党史》《大学生讲大先生》课程,播放量累计超过1000万次,实体化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典藏展览馆”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两个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助力推进双柏县乡村振兴工作,获评南京大学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作为承办单位与香港中联办、中国儿童中心举办两届香港中小学、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校长研修班”,引导香港教育界同仁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情的认知与了解,共同助力香港青少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注重学科建设,打造哲学研究高地

五年来,哲学学院持续注重提升学科内涵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科研平台矩阵。

整合专业力量,助力学科发展。以2024年7月“系改院”为契机优化学科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升专业影响力。以“双一流”为目标勇攀高峰,通过整合二级学科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起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转化的创新体系,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优秀,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着力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全文文明”“逻辑认知与当代科技前沿的哲学反思”四个重点研究方向,接连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

强化人才保障,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教师思政及师德师风教育,教师一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验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培”强化“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了一支能够投身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需求、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人才队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优化培养体系,鼓励青年人才参与业务能力培训班、国内外进修访学、专业赛事等活动,打造高水平卓越师资队伍。

构建科研矩阵,推动教研融合。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新增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承担人工智能开发重大项目,犹太文化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承担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参与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子实验室二)建设,入选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教学科研双轮驱动,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8项、青年项目 6 项、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8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 项,累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

三、聚焦立德树人,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五年来,哲学学院坚持构建全面育人新局面,提升思政教育引领力,实行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国际交流新渠道。

强化价值塑造,夯实思想根基。推动深化实践教育,持续开展青少年国学启蒙班、“南书房”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以理论宣讲发南哲之声,惠及2000余人次,依托“奔赴计划”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获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2人,省级三好学生1人,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1人;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系统筹划各大赛事,学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全国哲学社科主体赛全国一等奖、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三等奖等。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效。推动教研改革适应时代发展,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承担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3项;优化教学资源夯实教学基础,1人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江苏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当选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启智润心 哲以成人:南京大学哲学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牵头哲学学科“101”计划课程1门;推行项目制度孵化科研成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学术研究,共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32项,现已汇编出版学生科创论文集五部,创办刊发《林间路》25余期。

拓展交流渠道,增强学术影响。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实施 “中华文化传统研究”国际专业硕士项目,入选“留学南大”品牌专业项目,获批2项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等项目,出国、出境交流已超90人次;引入优质国际教学资源,以柔性引进方式聘请国外知名高校知名学者担任刘伯明讲座教授,累计开展9次讲座,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实践活动,申报入选2025年南大国际科考项目1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升学生国际发展能力,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

百年风华初心如磐,风雨征程砥砺奋进。在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秉承诚朴精神,赓续南哲学脉,继续贯彻“奋进行动”,提升学科内涵质量,聚力培育时代新人,合力开拓交流渠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哲学学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南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