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五年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年成就 > 正文

物理学院:格物百年传薪火,奋进攀登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5-19 点击次数: 来源: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立于1915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立最早和最有影响的物理学科之一。百年来,学科追求卓越、名家辈出,为国家建设以及物理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过去五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和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遵照学校党委部署推动“奋进行动”,在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大物理力量,在新时代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党建引领筑堡垒,学科领航创一流

学院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党建+学科”一融双高机制,聚焦学院学科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院党委牵头组建团队,2024年申报课题入选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立项名单。

抓好基层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抓手,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定期组织支部书记参加专题培训、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2022年光电科学系教师党支部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师生活力,2025年杜灵杰教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近五年学院基层党团组织获评江苏省“千优活力团支部”、南京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南京大学研究生示范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学生多次获评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南京大学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彰显卓越育人成效。

勇攀高峰树标杆,创新驱动谋发展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物理学前沿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学科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是我国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建有一批声誉卓著科研平台。学院持续加强现有的一批卓越科研平台建设,具体包括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2011计划“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纳米科技重点实验室等。近五年来,力争新增科研平台突破,2023年学院成立了以马余强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成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基础研究“试验田”,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广泛报导。2024年“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被江苏省发改委列入首批重点支持的预研项目。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引育并举、定性与定量考评结合、独立PI与动态团队互补等举措,涌现出一批在前沿领域方向和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上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力推动了学科整体发展。近五年来新增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5人,形成了一支能够引领国际学科前沿、胜任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人才链。同时ATLAS团队共享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祝世宁院士获“陈嘉庚科学奖”, 万贤纲教授获“2020年度全国创新争先奖”,缪峰教授获第六届“科学探索奖”,高立波教授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人才优势不断凸显。

30名南京大学ATLAS团队成员在内的研究人员共享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坚持战略导向和原创探索并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等项目,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协同攻关,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Nature/Science正刊9篇,子刊及PRL、PRX130余篇,特别在介电体超晶格光子芯片、Weyl拓扑半金属等方向上研究引 领国际前沿。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成果同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项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彰显出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

图片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团队“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人才培养强根基,全程贯通育栋梁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入选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

学院围绕“自立自强、科技报国”,以本硕博贯通长周期人才自主培养为着眼点,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全程贯通式“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5年入选教育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典型案例。近五年邹志刚院士团队、邢定钰院士团队均获评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1名教师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个团队获评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丰硕成果和优质师资夯实教学根基。

图片“全程贯通式‘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数学与物理方法》教材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电磁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凝聚态光物理”课程获评江苏省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课程),出版2部教育部“101计划”核心教材《现代电动力学》和《数学物理方法》,教学质量与影响力不断提高。

以科创赛事为牵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全国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金奖等多项创新创业赛事大奖,7位博士研究生与2位本科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这些成绩充分展现学院在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

科技报国担使命,产研融合谱新篇

学院通过基础研究突破,技术源头创新,努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与地方政府、企业、军委等共建了9个高新技术创新平台。祝世宁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荣获“南京十佳新型研发机构”称号并获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江苏”报道。学院教师撰写高质量战略咨询报告,其中《原子制造未来在途》在《光明日报》全文刊发,获科技部高新技术司领导批示,为国家战略决策贡献智慧。

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江苏省物理学会打造“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报告会”和“江苏省青年物理学家论坛”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年均举办超60期,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繁荣学术交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与知名中学对接,开展“大中衔接”,积极拓展科普阵地,成功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并在南京多所中小学以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惠及民生。

开放包容拓合作,国际交流展宏图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构建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显著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近年来聚焦高能物理、量子科技、声学技术等前沿领域,成功举办CEPC国际研讨会、量子材料与暗物质专题会议、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及全国声学大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盛会,吸引全球顶尖学者汇聚交流,为国际学术合作打造优质平台。

携手Nature出版集团创办npj Quantum Materials,通过严格把控学术质量、拓展国际稿源,期刊影响力持续攀升,不仅被SCI收录并跻身Q1区,2024年影响因子达到6.0,成为国际量子材料领域权威学术交流阵地。

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现有4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人成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1人获任美国声学学会会士,35名教授在PR Materials、PRL等国际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等重要职务,有力提升学科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

今天的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人才云集、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已成为我国培养物理学创新人才和开展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展望未来,物理学院将继续秉承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在“奋进行动”中努力建设成为引领国内物理学发展、享誉国际物理学界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